龙家升,《Excited Plastic》,2021,图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最近,Labubu风靡了全球的玩具与艺术市场。而当这场狂热逐渐降温时,藏家与评论者开始发问:这个形象的创作者龙家升接下来的发展会怎样?而Labubu的市场又将走向何方?
实际上,Labubu的爆红发生在其诞生的十年之后,这也契合了龙家升本人作为设计师与艺术家的“慢热”轨迹。早在2011年,他就在香港从事插画创作,出版绘本,并推出了一系列收藏玩具。2015年,龙家升开始创作“怪兽”系列,也就是如今备受喜爱的Labubu,之后,他将其授权给盲盒玩具制造商泡泡玛特。接下来的发展,便成了众所周知的故事。
不过,在爆红之前,龙家升其实已在艺术圈内吸引了一批藏家的关注。他曾于2020年在东京Hidari Zingaro画廊举办个展,并于2022年在村上隆创办的Kaikai Kiki画廊展出——这些展览经历将他从盲盒文化的商业漩涡中剥离出来,重新置于更偏向传统艺术的语境中。
龙家升的拍卖首秀是在2019年。据Artnet价格数据库显示,他的作品《Ambiguity》在香港苏富比以52.5万港元(6.693万美元)成交,远超预期估价的2526倍。尽管金额不算特别高,但也已初露锋芒。但直到Labubu这一玩具角色在全球掀起热潮,他的市场才真正腾飞。
2025年春,当Labubu热度攀至顶点之时,北京永乐拍卖迅速行动,趁势发起了全球首场以Labubu为主题的专场拍卖。该场拍卖仅用一周筹备,并得到了“一位重要委托人”的支持,最终共上拍50件作品,总成交额达372万元人民币(约合51.9万美元)。其中一尊131厘米高的薄荷绿色Labubu雕塑——为该角色的原始形象——以124.2万元人民币(17.3万美元,含佣金)成交,创下龙家升作品拍卖的新高。仅12天后,这项纪录又在永乐的一场直播拍卖中被打破——他于2021年创作的大尺幅丙烯作品《Pure》经历近30分钟激烈线上竞价后,以161万元人民币(22.4万美元,含佣金)成交。
龙家升,《Pure》,2021
龙家升的市场热度,折射出数字时代新型的买家逻辑:不再依赖策展加持,而是由曝光率与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驱动。永乐当代艺术部专家黄楷淇指出,购买龙家升绘画作品的藏家来自不同圈层,“既有潮流玩家,也有专业藏家”。她表示,“连一些传统陶瓷品类的藏家也开始对龙家升和Labubu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入场收藏。”藏家年龄以40岁以下为主,“也不乏70年代出生和Z世代藏家。”他们的共同点是“能量充沛、热情高涨,并乐于在社交媒体分享收藏”。
的确,在Kow Yokoyama S.A.F.S x LABUBU Pilot雕塑拍出后,其买家——投资人岳斌——就在抖音上主动公布身份。他表示自己自2022年该作面世起便持续关注。岳斌在该平台拥有超过2300万粉丝。
Kow Yokoyama S.A.F.S x LABUBU Pilot限量雕塑套装之一(共10件)
“稀缺性无疑最能吸引目光。”黄楷淇说。龙家升的原作绘画与限量玩偶始终是市场中最受追捧的部分。除了高价的丙烯作品,他的纸上绘画与版画同样表现不俗。“在我们过去三场直播拍卖中,它们都持续超出预期成交。”其中一件纸本马克笔作品《The Party》以101,200元人民币(14,100美元)成交。
而拍卖中引发热议的常是那些大型雕塑。“这类作品稀有,运输成本高,也因此上拍频次较低。”黄楷淇补充道。
小尺寸手办依旧是数量最多的品类。“它们通常占到每场拍卖的70%至80%。”黄楷淇指出。限量联名款、超稀有版,以及原藏家定制的独特版本最受追捧。
龙家升,《The Party》,2016,29 x 21cm
从大规模生产的设计师玩具跃升为一线艺术品的路径几乎前所未有。村上隆与奈良美智等艺术家早年打下了这类融合商业吸引力与艺术机构认可的基础,但两人毕竟都是先经由传统艺术体系出道,其角色形象与周边产品是工作室实践的自然延伸。而龙家升的路径恰好相反,更接近KAWS最初通过Bounty Hunter推出潮玩所获得的早期声势:Labubu诞生于收藏圈与粉丝文化,而后才越界至艺术与拍卖场域。能否稳住这场跃迁,还得看他的创作是否能穿越炒作周期,在当代艺术的长期语境中持续发力。
当被问及价格是否还将攀升时,黄楷淇回答:“藏家的热情仍在上升,价格的增长潜力非常大。”她还指出,在当代藏家日益重视“趣味性”与“色彩性”的今天,龙家升也许正是下一波收藏潮流的注脚。她观察到,龙家升的核心藏家并非一夜之间涌现,而是早在全球热度之前,便受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泰国及其他地区资深藏家的关注。“即便大众热潮逐渐退却,核心藏家的兴趣和投入仍会持续。”
文章来源: artne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