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千年竹编: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代焕新的6000年非遗技艺

一根青竹,千丝万缕,经纬成韵,编织出中华文明的巧思与智慧。

千年竹编: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代焕新的 6000 年非遗技艺

△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艺公园

一根青竹,千丝万缕,经纬成韵,编织出中华文明的巧思与智慧。

竹编,这项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不仅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更在现代焕发新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竹编的世界,感受“以竹为媒”的匠心之美!

非遗

竹编的历史

中国竹编艺术拥有超过六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便开始利用竹材编织篮、筐等器皿,浙江钱山漾遗址就出土了箩、篮、篓、席等日用竹编,其上已出现人字形、十字形、梅花眼等多种编织法,竹编工艺甚至影响了早期陶器的形成。

至春秋战国时期,竹编技艺日趋精细,装饰性增强。楚国地区的编织技法尤为发达,出土了竹席、竹箱(笥)、竹扇、竹篮等近百件器物。秦汉时期,竹编技艺得以延续,1980年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的方格纹,即仿自当时竹席的编织纹样。

唐宋时期,竹编的应用更为广泛。唐代出现了竹编玩具、龙灯和花灯,宋代竹编业尤为兴盛,浙江东阳即以龙灯、花灯制作获得了“竹编之乡”的美誉。明清时期,竹编工艺与漆器结合,创制出如书画盒、首饰盒等精美器皿,注重精致性与观赏价值,竹编作坊在江南一带出现。

近代以来,竹编技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蓬勃发展,编织技法多达150余种。虽因战争一度衰落,但战后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后归入工艺美术行业,涌现了大量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尽管竹编面临环境变化、消费观念转变、后继乏人等挑战,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承载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并以其实用性、审美价值(包括造型、编织纹样、图案和色泽之美)和文化内涵,连接着历史与现代,持续展现着东方智慧的魅力

2008年,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代表。

千年竹编: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代焕新的 6000 年非遗技艺

△眉山青神竹编

非遗

竹编的三大流派

中国竹编技艺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流派。虽然不同地区各有特点,但若论传播范围广、技艺特色鲜明、代表性强的,东阳竹编、嵊州竹编以及西南地区的瓷胎竹编(常以“蜀编”为代表) 尤为突出。此外,其他地区的竹编也同样精彩。

浙江是竹编的重要产区,其中东阳竹编和嵊州竹编都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阳竹编以立体编织见长,尤其擅长编织立体人物、动物及传统竹篮等器皿类的工艺品。其手工剖篾极细,编织精密,造型逼真。东阳竹编与烫金、印花、刻镂等装饰技艺相结合,充分展现出竹的韵味,设色上在传统朱、黑、黄加金线四色的基础上,总结出配色口诀。

嵊州竹编则以其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著称。编织方法粗细并存,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其“模拟动物”、“竹篾漂白”、“花筋”和“蓝胎漆”是四大特色工艺。

西南地区竹编技艺精美,尤其以四川地区的竹编最为知名。

瓷胎竹编(竹丝扣瓷) 是四川成都地区(如邛崃)的一种独特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将竹编与瓷器完美结合,工匠们用精细的竹丝在瓷器表面编织出一层精美的外衣,使瓷器既保留原有质感,又增添竹编的艺术魅力。其技艺特色可概括为“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丝”,要求竹丝依胎成形,所有接头藏而不露,浑然一体。

道明竹编(四川崇州)同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它选用节间长、厚薄均匀的慈竹为材料,以经纬编织为主,并穿插各种技法。道明竹编目前已形成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瓷胎竹编三大体系,品种繁多,包括各种篼、篮、盘、瓶、灯、扇等,艺术竹编中的竹编书画堪称一绝。

此外,青神竹编(四川)、渠县刘氏竹编(四川)等也都是西南地区非常有名且各具特色的竹编流派。

千年竹编: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代焕新的 6000 年非遗技艺

千年竹编: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代焕新的 6000 年非遗技艺

千年竹编: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代焕新的 6000 年非遗技艺

非遗

竹编的制作工艺

“破竹成丝,经纬交织”,竹编看似简单,实则工序繁复:

1️⃣ 选竹:选用3-5年生的优质毛竹,确保柔韧度。

2️⃣ 破竹:将竹子劈成细篾,再刮成薄如蝉翼的竹丝。

3️⃣ 编织:采用挑、压、绕、穿等技法,编织出各种纹样。

4️⃣ 定型:通过熏烤或上漆,使成品更加牢固耐用。

千年竹编: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代焕新的 6000 年非遗技艺

非遗

竹编里的东方美学

竹编器物承载着东方美学的深层密码:战国时期的竹笥以细密篾纹诉说楚文化的瑰丽想象;宋代竹丝灯透过光影勾勒"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空间;明清文人书房里的竹编画盒更将"道器合一"的哲思凝于经纬之间... ...这些穿越时空的匠心之作,使竹编超越了实用功能,升华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

千年竹编: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代焕新的 6000 年非遗技艺

△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

当代匠人更是以创新诠释传统——或融入现代设计语言,或跨界材质实验,在经纬交织中延续着"格物致知"的造物智慧。

从楚地巫风到数字时代,柔韧的竹丝始终以独特语汇编织着中华文明"守正出新"的文化基因,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非遗

成熟的竹编课程

在四川,竹编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深入融入多所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

其中,位于“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眉山市青神县的四川省青神中等职业学校(青神竹编艺术职业学校)是全国少有的开设竹编专业的职业院校,提供从平面、立体到瓷胎竹编的系统性职业技艺培训;

当地的青神县南城小学则从基础教育入手,将竹编作为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成都,成都艺术职业大学竹产业学院(前身为成艺竹艺学院)注重产学研结合,推动竹编与现代设计、文创产业接轨,其师生曾参与制作国际级盛会的竹艺作品;

而成都艺体中学作为“非遗进校园”的代表,则通过大师指导和主题展览等活动,广泛传播竹编文化。这些学校共同构成了从启蒙教育到职业培养、从技艺传承到创新发展的多层次竹编教育生态,生动展现了四川在非遗活态传承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