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在图书馆的设计中,自然光并非简单的照明元素,而是与建筑结构、功能布局深度融合的“空间语言”。

在图书馆的设计中,自然光并非简单的照明元素,而是与建筑结构、功能布局深度融合的“空间语言”。

光线的角度、强度与投影效果,会直接影响空间感知与视觉体验。

本文将通过分析三个图书馆: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西雅图图书馆,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来诠释自然光如何塑造阅读体验、空间氛围与功能逻辑

01 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 / 阿斯普朗德

02 西雅图图书馆 / OMA + LMN

03 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 / ALA Architects


01

光影中的古典秩序

——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

阿斯普朗德

阿斯普朗德在1928年落成的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中,将自然光转化为塑造空间仪式感的核心工具。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圆形中央大厅

建筑以圆形中央大厅为核心,墙体从上到下的分层和逐渐变厚的墙体与屋顶拉开了距离,使阅读空间拥有和万神庙一样的静谧庄严的氛围。

大厅中的天窗设计暗藏着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天窗的几何形态简洁,垂直洒落的光线在圆形平面上形成均匀的照明。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大厅中的天窗设计

这种设计既呼应了古典建筑中“穹顶象征宇宙” 的隐喻,又通过光影的变化表现时间的流逝。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光与功能性元素的结合极具巧思。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阅览区

放射状分布的阅览区沿穹顶边缘展开,书架高度随光线强度递减,靠近穹顶的区域光线最充足,书架高度达3米,适合陈列常用书籍;而边缘区域光线较柔和,书架降至1.5米,形成更私密的阅读角落。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阅览区

这种“光线 - 书架 - 体验” 的递进关系,让自然光成为引导用户行为的隐形向导。


02

解构主义的光影游戏

——西雅图图书馆

OMA+LMN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以解构主义的手法重新定义了图书馆的光与空间逻辑。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立面结构

建筑外立面由倾斜的玻璃幕墙与钢结构网格组成,这种设计既保留了玻璃的透明性,让自然光得以穿透,又通过钢板网的肌理对光线进行柔化处理。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倾斜的外立面

不同角度的玻璃板块如同精密的“光线过滤器”,阳光穿过时被分割成细碎的光斑,避免了直射光的刺眼感,同时在室内墙面与地面投下随时间变化的光影图案。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模型

建筑的垂直支撑结构与错动的水平楼板,共同构成了自然光流动的空间骨架。垂直支撑体系沿建筑边缘分布,避免了对中央区域的遮挡,使自然光能够从外立面多方向涌入。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城市起居室

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将自然光转化为功能分区的“隐形标识”。在开敞的 “城市起居室”,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与错动形成的挑高空间让自然光毫无阻碍地涌入。

库哈斯的设计赋予自然光时间维度的叙事性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白天光影的变化

随着太阳角度变化,白天,外表皮的钢板网在室内投射的光影不断移动;夜晚,室内光线透过双层玻璃与钢板网向外辐射,建筑成为城市中的“发光体”,其表皮的光影变化真实反映内部空间,实现了库哈斯“建筑与外部环境对话” 的理念。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夜晚室内的灯光

这种昼夜交替的光影变化,让图书馆的空间体验随时间动态更新,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静态形象,使其成为一个“活的信息容器”—— 光线不仅照亮空间,更记录着建筑空间内部的事件与时间的流逝。


03

城市客厅的光感温柔

——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

ALA Architects

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将自然光视为“社区粘合剂”,以温暖柔和的光线语言打破传统图书馆的严肃感。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建筑西立面

建筑以“三层功能体系” 为框架,自然光随着空间属性呈现层次变化。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木制拱形顶篷

作为城市广场的延伸,首层用大面积玻璃幕墙消解了室内外界限,自然光无阻碍地涌入开放大厅。拱形木制顶篷虽覆盖空间上方,却通过纤细的桁架结构减少遮挡,实现无柱空间,让光线均匀洒落在灵活的活动场地中。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公共休息区

同时悬挑顶篷可在夏季为玻璃幕墙提供遮阳冬季不遮挡低角度阳光,通过建筑形态进一步优化光环境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中层阁楼区

位于钢桁架之间的封闭空间采用“局部开窗 + 间接采光” 策略。不规则的房间形态配合高侧窗设计,使自然光经墙面反射后形成柔和的漫射光,同时避免直射光干扰安静活动。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顶层图书阅览区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玻璃幕墙为公共区域带来充足的自然光

360度无遮挡的玻璃幕墙与 “云朵状” 白色天花板构成理想的光环境。天花板的起伏形态不仅柔化了直射光,更通过反射将光线均匀分配至开放阅览区,既保证充足照度,又营造出宁静的阅读氛围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安静平和的氛围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鸟瞰

屋顶的倾斜设计不仅呼应了赫尔辛基的城市天际线,更引导雨水流向排水系统,同时让冬季的低角度阳光能够深入建筑内部,最大化利用自然光供暖,实现了光线与节能功能的完美平衡。

从古典秩序到社区温暖,图书馆中自然光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之道

▲木制立面

夜间,室内光线透过玻璃幕墙向外辐射,木制立面在灯光映照下呈现温暖的肌理,使建筑成为城市夜景中的“发光体”。

这种光影的双向流动,让图书馆不仅是接收自然光的容器,更成为向城市输出温暖的公共地标。



结语

从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的古典秩序之美,到西雅图图书馆呈现解构主义的现代手法,再到 ALA 的社区关怀,这三座图书馆证明:自然光在建筑中从来不是被动存在的元素

光通过与结构、功能、材质的对话,塑造着我们对空间的感知,也重新定义着图书馆作为“知识容器” “公共空间” 的双重身份。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