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受到西方先锋派影响,实验性建筑在中国逐渐兴起

所谓的实验性建筑,指的是突破传统形式边界或在建筑中使用非常规材料,强调情感与精神价值,以完成实验性构想为目的,同时在可持续和建造技术方面具有独特之处的建筑类型。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的欧美市场,受到西方先锋派影响,实验性建筑在中国逐渐兴起。如今,面对商业建筑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实验性建筑依旧表露出顽强的生命力,但其设计逐渐摆脱早期“自闭式”和“边缘化”气质,开始融入更为复杂的市场机制,并与功能主义相结合。

在水美术馆

该项目位于山东日照开发区,是一个包含展陈、游客中心、商业空间等功能的综合体建筑。作为一位追求实验性和创新性的新世代建筑师,石上纯也擅长消解建筑与自然的边界,创造友好平等的环境关系,其理念在该项目中也展现地淋漓尽致。美术馆全长约1公里,以纤细狭长的玻璃柱廊延伸至湖面,波浪状屋顶形似一条漂浮在水面的丝带。低矮的体量消解了传统建筑的防御性,与周边广阔的自然环境形成平等对话。设计师在沉入水中的列柱之间嵌入可开启的玻璃窗,允许自然风、光线和湖水的透明平面进入室内。随着季节的变化,建筑在光影变幻中呈现出不同的禅意氛围。不同于大多数建筑追求永恒性,石上纯也允许材料随时间老化(如混凝土灰度、藤蔓生长),形成“第二自然”的有机演化。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白云朵朵村民文化中心

白云朵朵村民文化中心不仅是一个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客厅,更是探讨乡土建筑现代性的实验样本。工作室采用“生长式营造”策略,将螺纹钢塑造的混凝土墙与轻薄阳光板构成的穹顶进行虚实对话,并通过六个异形结构完成对农民大棚美学的创造性转译。设计团队利用阳光板柔性弯曲的特性,将其塑造成轻盈漂浮的云朵形态,在不同时间的光影作用下,实现普通材料的诗意转化。除此之外,彝族长调、茶马古道的历史记忆以及门楼、土墙、古树等历史遗迹也被融入设计之中,体现了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重要的是,可拆卸系统和模块化单元赋予建筑弹性生长的能力,以满足村民不同时期的使用需求。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纸片屋

该项目是VIA维亚景观为上海浦东新区东波苑第六社区打造的社区活动室,也是城市更新中一个具有实验性的设计案例,通过居民参与式设计,探索了正规建造与非正规建造有益结合的更多可能。出于场地面积和内部植物的限制,设计团队决定放弃常规建造中梁、柱、墙的结构关系,采用空间装置的方式,以极小的平面模块(1.5米×1.5米)形成连贯的、流动的结构。30mm厚的钢板是项目使用的唯一材料,通过预制、搭接、拼贴的方式,完成2个相对独立又联通的半室内活动空间,最后由居民自行决定男性活动室与女性活动室的内部色彩。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WDCC大会时尚馆在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拉开帷幕之际,一座独特的镜面建筑出现在黄浦江畔,这是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奥默默工作室为WDCC大会打造的时尚馆装置,是其对镜面不锈钢材料探索运用的又一实验性作品,旨在视觉上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除了材料,项目在结构、展陈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预制化与模块化设计满足了现场快速组装搭建的需求。设计团队在镜面引入三角形“裂口”作为时尚馆的入口, 其内部同样使用镜面塑造出空间镜像折叠的视觉效果,经过光线反射,形成极具未来感的独特氛围。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韩国浮灯馆

JK-AR是建筑师Jae K. Kim于2017年创立的设计实验平台,致力于通过空间创新营造全新体验。这座浮灯馆是其为韩国晋州市打造的实验性建筑,旨在重塑东亚木结构建筑系统,并作为当地浮灯节展馆使用。

浮灯馆沿河一面和两侧由通体的玻璃和室外分割,模糊了内外界限,实现了开放性的通透场域氛围,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周围环境随着时间和季节产生的变化,具有诗意美感。此外,设计师在建筑两侧设置了出挑结构,丰富建筑的结构美感,同时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户外活动空间。针对内部结构,JK-AR通过数字技术重新思考了传统木构工艺,巨大的树形木梁架在延续榫卯结构的基础上,用CNC数控技术加工出复杂的胶合板构件,尽量避免使用钉子和粘合剂,以继承原始的木工技艺。现代化的玻璃和原始的木材形成对比,从材质层面传达了现代和传统交织的空间定位。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实验性建筑:非商业目的的先锋设计实践与多元探索

Datapark总结

不难看出,实验性建筑常常采用新型材料(如亚克力、CLT木材)和建造工艺(如参数化、模块化设计),突破“空间服务于功能”的传统逻辑,重塑建筑与城市和自然的关系。在内部设计中,尽可能打破固定功能分区,以可变空间适应多元生活方式。实验性建筑不仅是技术和社会实践的实验场,更是建筑学本体论的反思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创造地标性作品,更在于为建筑行业提供应对全球化、气候危机与文化冲突的解题思路。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