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丝博的展“九天阊阖”,更像是“交流与共新”的最后单元“城市”长安的扩充版。
“交流与共新”展,主要依托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的藏品。
之前看介绍,平山郁夫150多次遍访丝路沿线国家,不断收集流散于民间的丝绸之路古美术品和遗物;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品以犍陀罗佛教造像和丝路货币为代表,从地中海到西亚东亚,几乎涵盖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所有领域,雕像、玻璃器具、饰品、金属制品、丝织品……
平山郁夫的藏品在中国巡展好几年了,常逛博物馆的人肯定多多少少见过。但这次,我依然被深深震撼了——他居然有那么多的丝绸藏品!他一个人的藏品,居然就能把中国与西方丝绸的交流与共新讲清楚了!
要知道丝织品大多残破碎小,跟其它收藏品比起来既不贵重也不美观。能收藏这些丝绸残片,平山郁夫在我心中的定位就不单是个画家、更是个专家了!
对比国丝馆丝织品只有2件的“九天阊阖”展,我严重怀疑策展人去看了“交流与共新”、觉得不用再在这方面多布展了
不过国丝馆给出了两个专题讲座:
正好作为这部分的看展辅助。
以下展品除标注外均来自平山郁夫收藏。
中国本土的丝织物里,织造最复杂、有多色花纹的谓之“锦”。这是唯一带金字旁的丝织品,最早为经线显花的经锦,就是纹饰是竖着重复的。
中国,战国茶地鸟几何纹经锦(500 BC-200 BC)
这块就非常典型。
经锦在战国时兴盛,两汉时达到高水平。但即使是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五星出东方”锦,色彩也不过5色,单位织纹也未超过10厘米。总之,经锦在颜色丰富、纹样大小上都有局限性。
所以那时候要表现更华丽、更复杂、更大的纹饰,就用绣了:
中国,汉赤地狩猎纹刺绣绢(AD 100-AD 300)
中国的种桑养蚕技术大约在十六国至北朝传入于阗、高昌,又通过丝绸之路进一步西传。
中亚西亚的传统技艺是织毛毯,用织毛毯的方式织丝绸,就出现了纬锦,横向的纬线显花,设计更简单、花纹也可以做得更大。
中亚,绿地连珠双鹿纹纬锦(AD 500-AD 600)
这些波斯锦、粟特锦充满异域风情,逆流回中国,被长安人广泛追捧。
舶来品珍贵啊,于是做了袍子的镶边:
绫锦袍含荷包(AD 700-AD 800)汉代就有这样的做法,重点部分用锦,是为“领袖”一词的来历。唐人更时尚,还搭配个同款荷包!
看岀来锦上是什么图案吗?
袖子上有个完整的。好东西自然要复刻。
《隋书·何稠传》里记载,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国后各国使臣来朝。波斯使者敬献了一件“金绵锦袍”,隋文帝杨坚爱不释手,下诏让供职于太府监、掌管皇室器物营造的粟特人何稠复制。结果不但做岀来了,比波斯原物还要精美!(“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
无法得知何稠当年的仿制品是经锦还是纬锦,但我居然看到了仿波斯纹样的经锦——
中国,唐黄地狩猎连珠纹经锦(AD 600-AD 800)
还有在波斯纹样上根据中国人喜好、改造过的纬锦——
中国,唐茶地狩猎葡萄圆纹纬锦(AD 618-AD 907)
好看啊!我觉得这块图案比法隆寺那块著名的四天王狩猎纹锦还复杂有趣:
中亚萨珊艺术爱用狩猎纹,流行风刮到长安,在唐代丝绸里也盛行一时。同样是狩猎纹,萨珊艺术里强调人物烘托,中国艺术里重场面渲染。
看到这里你肯定发现了,这些丝绸纹样主要都是一个个的圈圈组成的,或者圆点、或者花草。这叫团窠纹一一圆形或基本为圆形的纹样单位。团窠纹里必须要先说联珠团窠纹。一般认为,西域文化对丝绸图案的最大影响是联珠纹(连珠纹),源于西亚,在中亚流行极广。这是一种由大小基本相同的圆形几何点连续排列而形成的几何形骨架,可以是方格、菱格、对波或者圆形,然后再在骨架中填以动物、花卉等各种主题纹样。圆形单位的联珠团窠纹最为常见。以小圆点构成联珠环,环与环之间的空隙通常加入辅花,多为十字形花卉植物,有时也会出现动物或人物。
中亚西亚极爱联珠纹,随处可见:
阿富汗北部,野猪头连珠纹把手陶壶(AD500-AD700)
阿富汗北部,彩绘人物形陶器(AD 700-AD 800)
巴基斯坦西南部,彩绘马纹把手陶壶(AD700-AD800)
织物也是,联珠纹是萨珊纺织品典型特征,通常以深色作环、浅色作珠,一环之中珠数不等,以20颗左右为主。团窠多采用簇二联珠的形式,即各联珠环之间在纬向相连。窠外的辅花以几何形花树为主,窠内的主题纹样则以动物为主,它们体型较大,雄健威猛,有些甚至是神祗的化身。
最典型的是猪头:
中亚,赤地野猪头连珠纹刺绣绢(AD 550-AD 600)
在萨珊波斯时期野猪是伟力特拉格那(Verethragna)神的化身,它是大力神,象征胜利。猪头图案曾流行于自波斯到中亚的辽阔土地上。这样青面獠牙的猪头,一般中国人还真get不到它的美
新月也很常见:
中亚粟特,连珠月纹绢(AD 700-AD 800)
此外,还有牛:
中亚,双瘤牛联珠纹锦(AD 700-AD 900)这个联珠纹有变化。
鸟:
赤地双鸟纹粟特锦(AD 700-AD 900)
平山郁夫太厉害了,连西摩格都有!
中亚,西摩格连珠纹锦(AD 700-AD 900)
神鸟西摩格Simurgh,是波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代表智慧、长寿,长有孔雀的尾巴、鹰身、狗头、狮爪。
鹿也常见:
中亚,绿地圣树双鹿纹纬锦(AD 700-AD 900)
壮硕无比,应该是西亚一带的牡鹿。
这个联珠纹的骨架形状很特别。可见联珠不一定团窠。
这种图案自魏晋南北朝传入以来,到隋唐时期一直非常流行,中原工匠们进行了很多仿制与创新。色彩以蓝、黄、绿等冷色调为主,团窠窠型变大,一般直径可达40-50cm,里面的主题图案改为中国人较为喜欢的动物,团窠之间的十字宾花常使用忍冬状的卷草图案,整体造型更为华丽。对鹿纹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黄地对鹿纹粟特锦(AD 800-AD 1100)你可以往前翻,与5-6世纪的双鹿纹纬锦比较下。
西域人爱动物。
平山郁夫收藏最著名的一块丝织品,是翼马:
中亚,黄地天马纹纬锦(AD 700-AD 900)
这是明星展品,每个展都会放。马的翼尖卷曲朝前,身上装饰繁琐,颈后饰有飘带,腿部关节也系绸带。典型的萨珊风格翼马纹样,传入中国后主要盛行于隋唐时期。
确实美!
团窠也不一定是联珠,只要是由环状纹样带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圆形或近圆形主题纹样,都算,可以有月桂环、三叶环、心形环、瓣形环、小花环等等。
赤地鸟纹纬锦(AD 800-AD 900)花卉一样的团窠图案,称为瓣窠纹。
比起动物,我觉得唐人更爱花。团窠里拿走动物、填入更多的花,就形成圆形的花卉图案。这样,连珠纹与中国传统花卉纹充分融合,演变出东方色彩的宝花纹。
中国,唐黄地团窠宝花纹纬锦(AD 800-AD 900)
这一唐代流行装饰,又传播至域外。
“九天阊阖”展上亦有类似纹样:
唐,宝花纹锦袍(618年—907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越到后期,纹饰越突破几何形:
中国,紫地鸟兽团纹锦(AD 900-AD 1100)
以上说的是丝绸纹饰上,中原与西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在仿制中创新。织造工艺上,中原人除了向西域学习了纬锦技术,还受其影响产生了织金、缂丝。
织金是将金线作纬与经线交织,以金线显花。中国传统丝织物用金装饰主要以贴金和片金线刺绣工艺为主。隋唐时期,受外来捻金线技术和纬线显花的影响,金线制作和织金技术得到发展,在元明时期达到鼎盛。
中国,青地凤凰纹金襕(AD 900-AD 1300)
中国,赤地山羊花树纹金襕(AD 1100-AD 1300)
中国,元紫地兔草花纹金襕(AD 1200-AD 1400)
中国,紫罗地七宝纹织金刺绣鞋(AD 900-AD 1200)
这鞋是在织金的罗上再用金线刺绣。
中国,元凤凰百花纹缂丝织金锦(AD 1200-AD 1300)看这花纹的密度,极致了!这里除了织金,还有缂丝工艺。西域有缂毛织法,受其影响,中国的缂丝至迟到唐代已经出现,宋代发展到鼎盛。一般织物纬线贯穿整个幅面,缂丝只织入需要这一颜色的一段,称为“通经断纬”。
也是受西域影响,唐代西北地区丝绸业也颇为发达,表现出浓郁地方特色。
现在新疆的艾德莱斯绸已是非遗;看看,跟这些是否很像——
印度,絣织棉布(AD 900-AD 1300)
这种染织结合、先染后织的独特技艺称为“伊卡”,在中国和日本称絣织或絣染。唐代曾兴盛一时,老祖宗据说在印度,现在在印尼、中亚、日本等地也有流传。因为是先把经线扎染,上机纺织时会产生图案边缘的颜色错位、呈现锯齿状,有种独特的美感。
总之,织物的材质、色彩、纹饰、织造工艺等,都能折射出各民族生活、审美、思维、信仰上的特点。中外丝绸贸易开始很早,中亚地区曾发现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丝织品,汉唐时期丝绸是中国主要外销品。不止是中原与西边的交流,东面自然也有:
日本法隆寺,赤地格子莲花纹蜀江锦(AD600-AD700)
经纬的提花彩条纵横交织,组成等距的棋盘类“方格”骨架,里面填上各类花纹。这是成都蜀锦的典型纹饰。到宋代,亚洲诸多地区已陆续掌握丝织技术,甚至还向中国出口”蕃布”。可见,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传播,并不是单一方向的——你学我、再结合本地喜好与习惯;我一看不错,再学你、再结合本地喜好与习惯。在丝绸纹样与织造技艺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代文化与亚洲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国的丝绸生产,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从技术到艺术,日益呈现出中西合壁的风格。要说平山郁夫所藏丝绸的不足,我觉得中国的少了些。比如唐代的加金织物,展里就加了陕西宝鸡来的:
唐,大红罗地刺绣夹袱,陕西考古博物馆藏
唐,蹙金绣织物(残),陕西考古博物馆藏
更重要的陵阳公样,也没有。“九天阊阖”展里有一块:
唐,对凤宝花纹锦(618年-907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