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罗一:中国艺术家观看世界的新方式

从纯粹形而上和哲学思辨式的艺术面貌,到色彩明亮、充满东方笔触的抽象表达,罗一的作品似乎从浩瀚宇宙回到了人间对话。

4年后重新归来,艺术家罗一和她的艺术都通透了。

从纯粹形而上和哲学思辨式的艺术面貌,到色彩明亮、充满东方笔触的抽象表达,罗一的作品似乎从浩瀚宇宙回到了人间对话。

作为艺术家的罗一,她近几年的个人经历无比巧妙地契合了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从疫情之初受困于纽约,到坦然面对重启艺术创作,并逐渐在新的艺术生态中悠然自得,再到疫情结束归来重聚,她给北京的朋友带回了一个惊喜。

图片

罗一 《抽象剧场B-2》 布面油画 28×36cm 2023

图片

罗一 《礼器》 布面油画 41×51cm 2023

无比发达的互联网,似乎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无法呈现艺术最本真的质感。四年之间,罗一从没有间断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新作,北京的朋友们在图像中所观看到的,是她在万里之外持续对抽象艺术的不断探索,却无法体会画面上最真切的改变。

终于,当她把四年前后的作品集结于北京798,那些新萌发的充满东方性的笔触,和画面中最真切的改变,在原作的观看中才得以显露无疑和一目了然。

图片

罗一 《抽象剧场B-3》 布面油画 28×36cm 2023

图片

罗一 《抽象剧场B-1》 布面油画 28×36cm 2023

色彩的变化,是罗一作品带给观众最为直观的改变。2020年之前,罗一的艺术是孤独的,她长期沉浸于纯粹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之中,她的艺术则以雕塑和绘画的形式,以黑白、点线等抽象表达为主要风格,传达出一种关于生命、关于人、关于混沌宇宙的精神表达。但这注定了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她的艺术,更少的人能和她对话。如今再来看此前的作品,罗一也惊讶于自己曾经的沉重和孤独。 

或许是年龄的变化让她参透人生,亦或许是新的艺术环境带来更多知音,罗一近来的画面中出现了更加通透、轻松和愉悦的色彩表达:似是脚边错过的一抹绿草、眼角掠过的一枝红花,也似是草长莺飞的纷繁世界,她的绘画中逐渐有了人间色彩和不同情绪。

图片

罗一 《抽象剧场B-7》 布面油画 28×36cm 2023

图片

罗一 《抽象剧场B-9》 布面油画 28×36cm 2023

而在色彩之外更大的改变,则是一位处于异国他乡的艺术家潜意识中对自我身份的找寻。

在前几年北京的工作室里,罗一努力尝试一切她能想到和抓到的方式:绘画、雕刻、泼洒、流淌……自己的身份和文化,从来都不是她需要思考的因素。

图片

罗一 《营造》 综合材料 90×70cm 2019

图片

罗一 《燕迹1》 综合材料 90×70cm 2019

图片

罗一 《燕迹2》 综合材料 90×70cm 2019

但当她融入了纽约的艺术环境,经历了数次个展的极度忙碌和疲惫之后,身处异国他乡的艺术家开始被孤独困扰,用什么去排解思乡的孤独呢?她选择了书法。

书法这个代表着所有中国人根基的文化象征,对于罗一来说又有着另外一层含义:她的父亲是一位书法家,她从小就跟着父亲写书法。父爱给罗一带来一生的感怀,而她开启异国之旅的直接原因也是父亲离世带来的悲伤。从而,书法的书写是她发自内心的排解孤独的方式,抄写诗经、楚辞,并基于此创作书法装置,也将书法的线条融入于抽象绘画中。这是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到了纽约之后,用艺术观看世界的新方式。

图片

“洞穴人”罗一作品展 展览现场

2023年12月9日,罗一最新个展“洞穴人”在北京圣之空间开幕,展览分别展出罗一四年前在北京的创作,与近期在纽约的创作两个系列。展览由王春辰先生策划。

王春辰谈罗一

人换一个环境,心态都会变得不一样,心态的变化就能表现在画面中。

罗一在国内创作的作品是沉重、厚重、层层叠加的,那时候的她描述的是一种沉重的世界和宇宙,也可以说是大地和人间,画面中有多层含义,能看出她多年对艺术扎实的积累,稳扎稳打的做自己,从之前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是罗一对艺术坚强的认定。

图片

图片

图片

“洞穴人”罗一作品展 展览现场

当她去到纽约,她的内心得到了一种释放。看她这次回北京带回来几幅小画,没有了此前作品的深沉,变通透了。

罗一是一个很愿意和别人交流的艺术家,英语说的也好,到了纽约之后很主动地融入当地的艺术环境中,融入进了当地艺术群体,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朋友们。如今,她在纽约曼哈顿的华人区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百多平方,那里是她创作和工作的地方,也可以做展览,她还为当地的艺术家做了好几场展览。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通行了,艺术家在国内外间的来往就方便了很多。在罗一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给艺术带来的影响,也让艺术家的视野变得不同。在这一点上,罗一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和生命体验。

图片

图片

罗一 《唵嘛呢叭咪吽》 综合材料 150×300cm ×5 2023

罗一自述

如果没有经历出和归来,我也看不清自己。在展览中看到作品的对比和差异,确确实实连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以前怎么活得那么沉重?如今再看我4年前在北京的创作,它们就像是我的遗存,是我那个阶段的状态和情绪表达。

现在想来,可能还是因为孤独,生活的苦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但是精神层面上,我在纽约遇到了更多知音,这种所谓的知音还不是表面的,而是他们对我艺术的认可,见到我作品时表现出的激动、眼睛放光,可以在画面前站很久,包括果断的收藏。

图片

罗一 《尚絅》 综合材料 150×120cm 2016

图片

罗一 《无名》 综合材料 150×120cm 2016

关于作品气质的变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我在中国的时候,对于中国文化更多是站在东西方文化对立与融合的层面,是一种抽象性、哲学性的思考,是显现文化突破,寻求理想中的国际性的努力。

但是到了美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是内在的客观,是基因的外放。比如,在思乡浓郁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写书法。这不仅仅是普通中国人的共有爱好,书法在我生命中的特殊意义还在于它是我和父亲之间最温馨紧密的记忆连接。在和外界真正隔绝的纽约上州的冰雪冬季,我流着泪抄写完整本诗经和楚辞。这次创作是一次非常通畅的情感释放,它有助于我对自己的放过。

图片

罗一 《抽象剧场B-5》 布面油画 28×36cm 2023

图片

罗一 《抽象剧场B-4》 布面油画 28×36cm 2023

当然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开始更主动地思考起我的中国文化身份,于是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做了一系列和窗口有关的窗之变奏系列。我觉得每个人看世界的时候都是有一个框框的,这是刻在基因里逃不掉的。

回国前一天,我在纽约的个展“复写本”结束,这个展览作品(对我而言,每个展览都是一件观念作品),我运用了大量书法元素还有古琴表演。从来访的观者眼中,我看到他们接收到了这种内在的自然的文化差异碰撞带来的快感。

我这次从美国带来展示的是《抽象剧场》系列。从创作者而言,我的立意是非叙事性抽象,然而不同的观众却常常从作品中读解出他们的剧目、场景和意义,所以我就命名为“抽象剧场”。我认为好的艺术品是可以有更大包容性的,有不同的共情能力,有足够强烈的张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共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洞穴人”罗一作品展 展览现场

文章来源: 置顶艺术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