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Z世代文化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社群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态势

传统手工艺与青年文化融合,形成多样化的Z世代文化手工艺社群,呈现出鲜明特点和发展态势。

近年来,一系列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关于手工艺的技艺展示、亚文化符号再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及社群共创等进一步发展,传统手工艺与青年文化融合,形成多样化的Z世代文化手工艺社群,呈现出鲜明特点和发展态势。

就Z世代(Gen Z)文化而言,主要是1995至2010年出生的互联网原住民群体在数字技术、全球化与后现代语境下通过符号拼贴、圈层共创等方式构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形成了具有碎片化、强互动、虚实共生特点的文化实践体系。其文化语言和行为可在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间无缝切换,如穿着汉服逛漫展,或线上扮演虚拟角色,实现跨次元生存。其文化表达因受网络传播和算法影响,形成短视频、微短剧等短平快的叙事逻辑,突出“倍速美学”风格。也由于虚拟与现实并存,Z世代的文化身份具有多元性和流动性,同一个体往往不由单一身份定义,既是“社恐i人”又是“剧本杀戏精”,人设标签混搭而并不违和。此外,Z世代文化有自身的文化抵抗和妥协策略,往往拒绝社交PUA和商业化收编,反讽消费主义,坚持自己的消费态度。比如,Z世代喜将严肃历史形象“萌化”,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意改造,通过信息传播,形成垂直兴趣社群,衍生出圈层相应的语言表达体系,并由此对既往主流文化形成冲击,包括促成奢侈品大牌“土味营销”等审美革命,在用梗图解构权威、用混搭抵抗定义、用虚拟重塑真实的过程中,重构文化形态和价值,于虚拟与现实交织的语境中建立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究其原因,网络技术高度发展,文化信息和符号快速拆解重组成为可能,任何人均可参与其中,在技术加持下,青年一代为投射自我情绪、缓解精神内耗、解构长辈权威等形成特定的文化表达。加之“兴趣电商”助推,相关文化快速商业化,并运用圈层运营工具强化社群黏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这一文化语境中形成的手工艺社群,首先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兴趣部落,讲求社群共创,兴趣至上。相对于历史上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体系以家族传承或师徒关系为主,具有工艺的权威性,并因封闭性存在断层问题,Z世代文化的手工艺社群不再“宁赠一锭金,不传一口春” 保护独特技艺,而是共享工艺数据库;不再权威性地传承,而是追求“好玩”“有趣”,通过二次创作、梗文化、线下市集等形成情感联系。也由于参与者知识背景等多元化,易于打破工艺边界,促进了传统手工技艺与高新科技融合、天然材料与新媒材载体结合,形成跨界混搭。因参与者的年轻化,乐于在传统手工艺中融入流行文化元素,如将传统木雕工艺与二次元文化结合,以木雕复刻《黑悟空》等动漫角色,或以亚文化母题制作陶瓷、绒花等,激活参与感,传统手工艺进一步转化为青年群体熟悉的符号体系,形成年轻化叙事。此外,Z世代的参与也促进了手工艺文化消费场景的创新再造,如将剧本杀与传统手工艺体验结合,通过特定的手工艺经验解锁剧情等,推动了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转译和设计创新。整体上看,Z世代的手工艺社群创新实践,既涉及手工艺品的形态、功能、应用场景和文化内涵,也关联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共创机制,包括陶艺社群用“翻车”“开盲盒”形容烧制失败、开窑,以具有梗文化特点的新行话消解工艺门槛,新主体的参与促使手工艺融入新的生活潮流。

Z世代文化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社群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态势

INART 与《黑神话:悟空》联名手办

图片来源:36氪

具体在工艺实践上,Z世代手工艺社群活动往往突出解构、解压特点,解构传统文化符号的庄严感,追求情绪释放,对抗工业文化异化。比如,用陶土复刻兵马俑并添加“躺平”姿势,将严肃凝重的符号萌化、戏谑化;或将传统民俗中用以镇宅驱邪的瓦猫、石敢当等转化为潮玩手办、手机支架,改变使用场景,重构符号意义;或将青花瓷纹饰设计为游戏机甲涂装,将皮影戏形象转化为虚拟偶像,促进了传统符号的虚实交互转化。由此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固化僵化问题,具有激发传统活力的意义。在解压方面,手工艺也成为Z世代通过具身劳动重建主体性的一种策略。从目前盛行的手工艺社群情况看,不仅有编织、制陶、木雕等传统手工艺社群,也有簇绒(Tufting)、黏土制作等新手工社群,参与者通过心手相应的经验、体验进入心流状态,释放情绪,缓解压力,并表达自我,重构意义,重建对生活的控制感,因而成为一种从感官到心理的自我疗愈。

Z世代文化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社群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态势

瓦猫文创作品

图片来源:云新闻

此外,Z世代手工艺社群的交流体验突出沉浸感,除线下亲手制作手工艺品开展社交体验外,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手工艺转化为可视化、互动化的内容。比如,以直播演示技艺,并通过弹幕互动、评价打赏等构建情感联结,形成“云学徒”圈层,传统手工艺从封闭作坊进一步走向开放社群。相关直播或视频制作,注重视觉化叙事和互动设计,通过镜头语言极致呈现技术细节,在“慢节奏”中感受传统工艺经验;注重过程叙事,包括记录失败与反复尝试的细节,体现真实的工艺过程,往往在共同克服困难的代入感中建立情感联结。

Z世代文化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社群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态势

扎染直播

图片来源:东方甄选直播间

在此基础上,手工艺的社群经济进一步发展。传统手工艺文化与环保极简主义、体验经济和情感消费等相契合,内在的文化认同往往外显为消费行为,青年一代以手工艺构建生活氛围和仪式,提供情绪价值,并与服饰潮流结合掀起非遗时尚。一方面,手工艺社群本身即易于从兴趣聚合、文化共创发展到商业转化,形成社群经济;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也加以运作,打造手工艺文化IP,通过内容推广和社交联动,推动手工艺从个体经济转向社群经济,形成产业收益。总之,传统手工艺进一步从文化遗产转化为生活美学和日常消费,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诠释与发展活力。

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手工艺社群虽是去中心化的兴趣部落,但不乏平台的流量扶持,加之算法茧房影响,可能加剧圈层隔阂;同时,青年文化审美与传统标准碰撞,不乏代际冲突,尤其对传统的过度解构或娱乐化改造可能消解严肃的公共讨论甚至文化的真实性,因过度戏谑和荒诞拼贴造成丑化异化已引起反思和批评;此外,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文化空心化,手工艺文化的发展仍然充满挑战。总之,Z世代文化的手工艺社群发展,反映了这个时代青年的精神图谱,体现了文化生产关系的重构。随着“附近的消失”,新社群崛起,把握手工艺的本质,平衡商业化与技艺纯粹性、流量逻辑与文化深度,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