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当人工智能看了MoMA两百年馆藏,会做什么样的梦?

本周“城市黑板报”带你探索城市中的虚拟景象、未来狂想、传统文化,以及一段历史的复兴。

城市里的建筑能做梦吗?疫情3年后,我们该如何畅想北京的未来?OMA怎样将高定时装展览融入日本传统文化意境之中?Calavatra如何再现“9·11”袭击中被毁坏的教堂?本周“城市黑板报”带你探索城市中的虚拟景象、未来狂想、传统文化,以及一段历史的复兴。

/ 在博物馆 /

观看机器、数据库

与城市的梦境

交糅的色彩翻滚、叠加、互相渗透,如同打翻的颜料,也如火山喷发的岩浆。这是艺术家雷菲克·安纳多尔(Refik Anadol)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大厅的最新展览“无人监控(Unsupervised)”。这一次,他让人工智能观看了MoMA近两百年来的全部馆藏——从梵高的《星空》到抽象画家波洛克的滴画作品,从古董车到电子游戏《模拟人生》……通过量子计算处理形成的影像在7米高的空间里演绎, 这是一场机器观看博物馆后做的“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无人监控》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

© Robert Gerhardt

作为最近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艺术家和数字建筑师,安纳多尔被称为“21世纪的达芬奇”。他以参数化数据雕塑的方式在特定场所的公共艺术领域工作,通过融合现场音频、视觉表现的沉浸式装置,模糊了数字和物理空间的边界。他擅长将个人记忆、城市历史、自然景观视觉化,将虚拟景象嵌入建筑中,创造出沉浸式体验的公共艺术。

8岁那年,安纳多尔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他发现自己与游戏里构建的环境产生了真实的联系。对三维立体空间的想象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在小时候,他曾经追问家人,为什么看到的门窗、房间总是一样的?一边是游戏里千变万化的动态空间,一边是现实生活中的千篇一律,长大后,他以作品《无限房间(Infinity Room)》予以回应。运用建筑设计中的噪声算法,这间由“光”构成的空间没有地板也没有吊索,安纳多尔解构了实体的空间,让光线和数据都变成艺术材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装置《无限房间》,美国亚利桑那州,2018

© Refik Anadol

数字和运算是安纳多尔创造的原点。通过人工智能和数据,将脑海中的梦境、对未来的想象,都转化成可视的图像。在他获得流明奖金奖的系列作品《融化的记忆(Melting Memories)》中,他运用最先进的技术,让LED媒体墙和CNC泡棉模拟出观众的大脑运行、变化,记忆和想象得以以具象的方式被呈现出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融化的记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2018

© Refik Anadol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巴别图书馆》里构想了一个无限数六面体回廊的图书馆式宇宙。受到这篇小说的启发,2017年,安纳多尔将伊斯坦布尔SALT研究中心的研究资料和书籍转换成可视化内容。在圆形的空间里,通过与数据库互动,来者可以看到安纳多尔利用人工智能解析、特殊数字化处理对170万份文档资料视觉化的影像呈现。用通俗的话说,在这个名为《梦境档案(Archive Dreaming)》的作品里,安纳多尔展示了数据库的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梦境档案》,土耳其伊斯坦布尔,2017

© Refik Anadol

比起画廊和博物馆,安纳多尔更喜欢在公共空间创作。“在公共空间,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物理空间的限制,有的只是生命。” 在他的《机器幻觉(Machine Hallucinations)》系列项目中,安纳多尔和他的团队培训了100多个人工智能模型,使用了近5兆字节的原始数据,不仅从城市环境、气象中收集数据,还从社交网络、城市档案中获取图像来源,同时也收集神经学数据试图解析人的梦境。

以如此庞大的数据为基础,人工智能模拟了人类感官的方式,创造出充满建筑幻觉的数据雕塑,其逼真程度足以让观众模糊模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界限。来源众多、不断变化的影像让人得以直观地理解记忆在空间里穿梭的方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机器幻觉:自然之梦》,德国柏林,2021

© Refik Anadol

他在柏林的教堂外墙、洛杉矶的迪士尼音乐厅、巴塞罗那的巴特罗之家(Casa Batlló)都进行了一系列创作。艺术装置《活的建筑:巴特罗之家(Living Architecture: Casa Batlló)》以高迪的巴特罗之家为画布,六面LED光束打亮了这座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现场周围的传感器实时收集环境数据,风、雨、温度、人潮的涌动都会影响投影的内容,如果说作品《梦境档案》模拟了数据库的梦境,《无人监控》模拟了博物馆的梦境,那么“机器幻觉”系列作品则在地标性建筑上为人们描绘出城市做的一场梦。

图片

装置《活的建筑:巴特罗之家》,西班牙巴塞罗那,2022

© Casa Batlló

从数据库、建筑、城市到音乐厅、博物馆,雷菲克·安纳多尔的创作对象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他对人类集体记忆的探寻,以及他对将这些记忆进行视觉化呈现的持续追求。他说:“我尽最大努力,想要挖掘出振奋人心概念。历史、文化、空间、时间、自然、个人记忆……与机器的合作使它们成为了极致的艺术体验。”

展览:无人监控(Unsupervised)

地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时间:2022年11月19日-2023年3月5日

/ 在美术馆 /

关于古城北京

未来狂想

隆福寺得名于旧时宫廷的香火院,后来又成为京师著名的大庙会,在改革开放后拥有过北京最时髦的百货商店,又因一场大火沉寂了二十余年。如今隆福社区重新落地,串联起北京的历史和当下。于1月中旬在隆福社区木木美术馆开展的“蓝图北京”展览,呈现了建筑师、艺术家畅想中的古城未来,历史、现在、未来因此交汇。

作为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压轴展览,展览“蓝图北京”由马岩松担任策展人、MAD建筑事务所协办。马岩松说,提起北京,大家最常想到的话题是“历史”,但是这一次,“蓝图北京”想要讨论的是北京的未来。“展览中有一部分是大家熟悉的北京,还有一部分是大家想象中的北京。我们把近百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对城市和建筑有理想主义的、有疯狂畅想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都并置在空间中。”

图片

展览“蓝图北京”在隆福社区木木美术馆开展

© MAD建筑事务所

展览从“历史年轮、未来狂想”两个维度阐释主题,包括张永和、石上纯也、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在内的超过20位国内外艺术家、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带来了他们的作品和创想。

来自奥地利的蓝天组(Coop Himmelblau)带来艺术装置“Astro Balloon 1969 Revisited - Feedback Space”——一个云状、半透明和反光的漂浮空间装置。作为未来主义建筑住宅雏形,这一巨大的艺术装置矗立于二楼展厅的中央,提示着在建筑师的未来狂想里,建筑与人的居住、人的情感的互动。

图片

蓝天组带来的巨大漂浮空间装置

© MAD建筑事务所

孙海霆通过摄影记录下北京主干道及环路边体量巨大的板式住宅。这些方方正正的“背景建筑”建于上世纪70-90年代,是一个时代普遍居住状态的缩影。对于老北京城,除了保护、仿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北京2050”是MAD建筑事务所的回应。

图片

孙海霆带来的北京大板楼摄影记录

© MAD建筑事务所

OPEN建筑事务所的李虎与黄文菁从当下北京城市中的“空缺”与“拥堵”现象,提出“每个人的城市”与“二环·二零四九”这两个使未来北京更加美好的设想。设计师朱砂通过视觉设计,将北京乃至国际上指向未来激动人心的事件,以47张具有北京特色的海报呈现出来,并在最后以留白的形式提问所有人:我们对北京未来的愿景是什么?

图片

OPEN建筑事务所带来的未来北京美好设想

© MAD建筑事务所

展览:蓝图北京

地点: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

时间:2023年1月14日-2023年3月12日

/ 在美术馆 /

日本茶园里的

法国高定时装

如何通过展览设计讲述经典时装品牌的历史?建筑事务所OMA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展览“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正在东京都现代美术馆面向观众展出。建筑事务所OMA操刀为展览打造了丰富且沉浸式的空间设计。

图片

展览“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

在东京都现代美术馆举办

作为落地日本的时尚展览,日本传统文化与迪奥各时期作品的联系是一条重要的叙事线索,日本当地的材料工艺和文化意象贯穿始终。在“迪奥与日本”的单元中,一条蜿蜒的小路打造出日本茶园的情境,天竺棉与绫神和纸包裹在木制龙骨之上,光影投射在起伏的背景墙上。在展示7位历任创意总监作品的“迪奥遗产”单元,放大的服装作品分割出一个个独立空间,这是从日本传统房屋的拉阖门(fusuma)与簾(sudare)中获得的灵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日本当地的材料工艺和文化意象

在展览空间贯穿始终

© Daici Ano

展览主设计师、OMA合伙人重松象平表示,迪奥是来自法国的时装品牌,但与日本有着特别的文化联系。他希望该展览不仅回顾历史,也与当下的文化活力产生关联,“感受建筑与高级定制、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融合”。

展览: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

地点:东京都现代美术馆

时间:2022年12月21日-2023年5月28日

/ 在遗址 /

一座“灯塔”,

连接城市的

过去与未来

在“9·11”袭击中被毁坏的圣尼古拉斯希腊东正教堂及国家纪念堂日前完成重建。以想象力著称的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在原教堂遗址上用白色大理石打造了一个半透明灯塔。

在恐怖袭击中被毁的教堂是曼哈顿下城的历史之一。在接下重新设计的委托后,卡拉特拉瓦不仅需要在设计中体现宗教场所的神圣性,还要与世贸中心纪念遗址及曼哈顿下城社区保持关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圣尼古拉斯希腊东正教堂拥有半透明外墙

© Alan Karchmer

卡拉特拉瓦受拜占庭建筑启发,参考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勾勒出了一个完满的穹顶结构,教堂外部由四个塔楼组成。教堂高于街道约7.6米,可俯瞰9·11纪念馆。建筑外墙选用了和雅典帕特农神庙一样的潘泰列克大理石,建筑的穹顶由薄石板和玻璃夹层板组成。卡拉特拉瓦与DLR集团合作进行照明设计。白天,教堂看起来像一块坚固的石头,而晚上,“在一万根蜡烛的照耀下”,半透明的穹顶如灯塔般熠熠发光。

卡拉特拉瓦说:“该教堂的重新开放具有象征意义,它为曼哈顿下城定义了过去,开创了传奇的未来。我期待见到这座建筑履行它作为祷告圣地的使命,也希望人们能将它作为沉思的场所,反思这座城市的遭遇以及思考如何走出伤痛,继续前行。”

图片

圣尼古拉斯希腊东正教堂内部的圆顶主空间

© Alan Karchmer

项目:圣尼古拉斯希腊东正教堂

设计: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地点:世贸中心纪念遗址,纽约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