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联系建筑内外,创新设计重塑餐饮空间体验

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营造良好就餐体验是吸引顾客的关键之一。

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营造良好就餐体验是吸引顾客的关键之一。建筑师不仅需要把目光放在室内环境的营造中,还需要结合建筑周边的环境以及自然人文,营造独特的就餐体验。

本期我们精选了5个餐饮空间,从新旧融合的老水塔、废墟之上的茶棚,到充满人情味的社区酒吧,再到富有异国情调的蓝色地中海餐厅等等,每个案例都展示了建筑师独特的设计视角与手法。通过结构和元素的巧妙运用,在建筑内外建立了视觉与空间的联系,并融入全新的理念与文化,赋予餐饮空间新的生命力与体验感。

01

新旧结合,老水塔的新生

龙泉市:墨迹咖啡龙泉店

公司:杭州偲所设计、杭州澜廷设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Wang Dachou

MOJ水塔咖啡店位于千年剑瓷古都龙泉市,近于龙泉溪边。水塔本身有着特殊的意义,社会更迭,它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记忆。设计团队通过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手法,在保留传统建筑历史记忆的同时,还能很好的融入现代科技的工艺,保留其文化传承。

水塔占地面积15㎡,坐落于三江口入口处,是周边最高的一栋建筑。水塔内部没有能够让游客进入的楼梯,设计索性在其旁边设计了一栋新的建筑,与水塔结合的同时也能增加进入水塔内部空间的楼梯功能。使其新老建筑相互链接,并与老建筑形成对比,凸显新旧之间的张力。

图片

图片

© Shen Zhe、Wang Dachou

图片

© Shen Zhe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Wang Dachou

新楼梯建筑框架采用钢架结构,表面使用阳极氧化铝板进行装饰,建筑形态与水塔相结合。水塔本身建筑内部空间极小,满足咖啡店基本功能需求已是极限。建筑楼层为五层,设计将一层作为咖啡制作空间,二/三层为客人休憩空间。为了保持建筑外观整洁,四层设计为设备层,所需设备皆放置此处。

顶层视野最佳也设计为本项目最大的内部休憩空间,设计将水塔原始顶层拆除,增加采光天井,采用钢结构重新搭建并统一于新建筑。将新建筑的功能与老建筑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且多元的空间体验。设计将建筑与水景相结合,形成一种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美学关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Wang Dachou

图片

图片

© Shenzhe、 Wang Dachou

图片

图片

图片

© Wang Dachou

02

因地制宜,巧妙融合,打造一座“废墟上的茶棚”

北京:滋生·御窑茶坊室

公司:介介工作室

图片

© 介介工作室

图片

图片

图片

© 朱雨蒙

滋生·御窑茶坊是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在北京的展厅的配套茶室,五十平米左右,承载着茶饮,文创展卖等功能,之前作为后勤用房而使用。因其红砖外墙特征被亲切地称为“红房子”。设计团队遵循不改变其原有建筑风貌和结构完整性的原则进行改造。设计抽象出了“被挖掘的遗址现场”为的概念作为展厅的空间设计概念,创造出一种时空对话。而展厅的配套空间,滋生·御窑茶坊在遗址旁的院宅废墟上应运而生,旨在转译百年的喝茶文化。

设计通过四层置入完成了院宅废墟上茶棚的情境意向的转化,意在搭建一个在断壁颓垣间临时搭建起的茶棚场景。首先,置入台基,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建筑的遗存。第二层为残墙的置入,复刻原有院宅的残墙,保留坍塌后的结构状态。第三,搭建茶坊操作台和棚顶,形成茶室的必备框架。最后,置入家具,形成完整的品茶空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朱雨蒙

在原有废墟结构的基础上,设计融入轻质新材料,如纸面、桦木板和透光亚克力,创造出茶坊的顶面和窗户。这些材料的组合不仅赋予空间的临时性,也唤起了在自然环境中因地制宜、构筑简单居所的记忆。同时,设计根据原有空间特征,规划出一套融合院宅废墟元素的平面布局。从入户庭院到大厅,到厨房,从小庭院到雅室,皆由这套院宅废墟原有的平面生发而成。

为了捕捉光与影的时间性,设计在茶坊内设计了一个发光顶,模拟临时茶棚的自然光线。可开合的亚克力窗户不仅调节光线,还让微风进入,成为室内的一部分,增强了时间流动的感觉。滋生·御窑茶坊的设计实践,始于“废墟上的茶棚”这一情境意向,贯彻了从平面结构到空间结构、从形式到做法的始终如一。这次对情境意向转译的探索,是一次对构建画面意向空间的新尝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朱雨蒙

03

打破封闭,连通空间,给建筑赋予公共属性

秦皇岛:跳海hood阿那亚雀跃镇

公司:M.S.A.A.不山建筑

图片

图片

© Hirono

图片

© M.S.A.A.不山建筑

场地位于阿那亚雀跃镇南侧,街区内共有12栋独立小建筑,由十二家国内餐咖酒品牌入住运营。结合跳海的经营理念,设计团队希望可以把街区真正「街区化」,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拥有公共生活。因此,建筑空间的公共属性表达成为本项目的核心目的。

设计将首层全部打开,拆除掉所有可拆除墙体,在视线上将南北两个小广场连通,同时把室内空间场景向外呈现,吸引人们的到达。为了削弱层高的压抑感,设计置入了几个不同尺度的垂直空间,打破二次结构后相对低矮的平层空间的封闭性,不同向性的空间彼此交错,使得整体空间连续流动。同时,将把东侧局部出挑的方盒子上下结构板打通,得到一个悬浮的中庭,将建筑内外连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Hirono

南侧入口上空,设计在二层增加了一个悬挑的盒子,使用者可以在这个小空间内向南望去,有完整的阿那亚北岸景观,同时使用者在这个透明界面内的活动,也会被人们观看,成为他自己的「个人舞台」。设计还对外墙的采光进行调整,使屋面天窗进入的光线成为主角。空间内部的原始结构及墙体全部裸露,新置入的体量以砂浆拉毛为面层材料,在整体质感上保持一致。中庭与吧台区的垂直空间并置,与首层打开的透明界面一起形成全新的街区关系。

交错穿插的墙体提供充分的展示界面,局部在首层的挑空中跃过。三层展厅相对独立,后退的姿态除了为垂直空间引入光线外,自身的体量感也呈现出来,表现出强烈的虚实关系。靠近地面的玻璃洞口,将内部场景传递出来,与一二层的观看者形成交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Hirono

04

以营造邻里社交氛围为基调,构建一处城市中的“栖息山谷”

深圳:Eleatery大象里

公司:SORA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SORA

大象里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嘉里建设广场的新分店,虽然选址在该区中心的CBD行政区域,但一定程度却更凸显出大象里本身的品牌特性。

此次大象里的空间塑造,是给予写字楼林立的办公区带来自然栖息的休闲社交场域;大象里的首店以「房车驻地」的概念,空间体现为「游牧大象」的部落临时栖息地,游牧至此驻扎于此;而嘉里分店则视为「大象」部落开启了新的迁徙驻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SORA

结合门店位置特点,设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概念「栖息山谷」;大象游牧至城市山谷,卸下行囊构建自然乐园,在人流繁忙的都市中打造一所「木屋」,营造舒适的歇息空间,附近人群经过此处欢迎入屋,共享一刻慢享氛围。嘉里建设广场的分店是这座「大象」游牧的途径,也是「大象」游牧的开启,不论未来「大象」行至何处,希望来此空间的顾客都能感受来自大象里始终如一的邻里氛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SORA

05

建筑空间的原始质朴融合“蓝染”工艺的自然人文

北京:海上弦餐厅

公司:中和营造工作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金伟琦

“海上弦餐厅”位于北京市最繁华的三里屯商业区,道路旁两侧树木环绕,更因为喧闹的街道, 造就了闹中取静的用餐体验。设计化繁为简,营造质朴内向的商业空间,让人们可以停歇。“海上弦 ”是一家地中海餐厅, 记忆中地中海的蔚蓝不仅勾勒出大海的壮阔与深邃, 更以它那浪漫的蓝色屋顶与碧空如洗的天空, 编织成一幅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致。而今, 这份多维而丰富的蓝色灵感, 在海上弦餐厅, 化作了别具一格的蓝染盛宴。

“蓝染”可追溯至秦汉时期, 一种古老的染色工艺,以蓼蓝、马蓝等富含蓝色素的 “天然草本植物 ”作为原料,匠心印染,每一抹蓝都承载着自然的馈赠与历史的沉淀。“蓝染之手 匠人之心” 则是设计团队想传递一种自然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理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金伟琦

开放式回形厨房内, 厨师们如同蓝染匠人, 精心雕琢着每一道菜品。设计通过降低蓝染布艺高度的设计将顾客视线专注在厨师忙碌的身影, 在蓝染布艺的映衬下, 更显专注与虔诚。酒水区规划了可开放式窗户, 当夜幕低垂, 拉开窗户, 将室外的自然景致与室内空间 融为一体, 让人们可以感受自然。

整体空间还原材料本质属性, 保留空间原有天花 、墙面、地面材质、将原地坪漆通过打磨, 露出水泥石子基础地面,体现质朴的感觉。加入主题蓝染布艺, 遮挡凌乱的管道同时分隔用餐区域,最重要的是布艺内部空间加入吸声体,这样可以让顾客在用餐的同时感受到舒适的音乐环境。在海上弦餐厅, 不仅仅是色彩的呈现, 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金伟琦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