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延绵8公里的艺术生态走廊,艺术赋能城镇的新样本

谈及艺术赋能,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与濑户内海国际艺术祭是被反复提及的案例

图片

陈昊+胡琛琛《概念书店》,“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参观活动现场

谈及艺术赋能,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与濑户内海国际艺术祭是被反复提及的案例,通过持续性将艺术资源导入在地,不仅让衰落的小岛和乡村焕然新生,成为蜚声国际的旅游地标,也为当地带来持续性的经济活力。如今这样的模式并不罕见,但当我们评判一个艺术介入项目时,艺术如何与在地文化共融,如何更好地呈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如何激发起当地民众的参与感与自豪感等一系列因素依然是一个艺术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

近期,一场浙江衢州龙游开幕的艺术项目引发了我们的关注与思考。“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是一场大型艺术介入在地的项目。

在从红船豆水利枢纽到虎头山大桥约8km长的江、村、岛、田、丘等不同地貌的景观中,以8090后青年群体作为主力群策、群创,以龙游当地丰富的生态、历史和村庄资源为依托,落成了40余组大地生态景观、构筑物、艺术装置、文化空间等多元形式的作品,并最终形成了三大泛艺术板块:“瀫岸”“瀫村”“瀫之灵”。

陆嘉鸿 《人造树》  摄影:有限设计

图片

左龙《大地长桌》

图片

徐戈《摇摆屋》《来自风的信号》

图片

吴厚挺《汖门》

谈到“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 这一大型艺术介入项目规划的缘起,就不得不提及龙游特殊的地理位置。龙游是浙江省衢州市的一个小城市。流贯龙游县境的衢江(古称瀫水,瀫[hú],水名,指衢江龙游段。)为钱塘江上游支流,将龙游县城分为了两部分--南部为充满烟火气的县域,北部为产业集中带与自然乡野。因此,如何围绕岛链、面、大小湖群为特征的生态区域,变衢江“龙游段“为“龙游瀫”,缝合原本割裂的城市板块和乡(镇)村,实现空间景观的系统重塑就成为龙游这座小城在城市更新、转型升级中的规划重点。通过与艺术家合作,将文化创意资源导入在地,无疑将为“龙游瀫”乃至整个龙游带来全新的面貌与活力。

图片

梁爽《帆》摄影:田方方 

图片

傅英斌《瀫边钓台》

图片

周实《湿地洞窟》摄影:范倩

图片

罗宇杰《岩上亭》摄影:田方方

作为这一项目背后的核心推手,艺术家、建筑师、创意工作者们在过去一年中多次来到龙游,分别从当地的自然景观、饮食、建筑等方面汲取灵感,创造性地融合在地文化,为龙游当地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视觉景观与文化叙事。本文着重关注了“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在地艺术单元的一系列实践,并与艺术家、设计工作者们探讨了他们的创意灵感,在龙游的创作经历,以及如何将艺术与在地共融的独特思考。

老屋新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龙游县衢江畔乡野的村庄目前也面临着老龄化、房屋空置等诸多问题。艺术家们的实践首先将目光投向这些老旧或被废弃的空间,通过丰富多元的创意赋予其新的样貌和形态。

图片

西涛设计《放语空》

西涛设计的“放语空”即由汀塘圩村口一个清末的老房子改建而成,老房子同时挨着上世纪90年代加建的小厨房,一个小院子和一棵树。新的设计并没有触碰老房子的墙体和结构,而是取掉填充的木墙板和楼板,让老建筑的骨架清晰显现。一套轻的镀锌钢管系统形成内部的架子、展示系统、座椅和灯光穿过木骨架间的缝隙,细钢结构与老的木结构互相交织在一起,轻触但不破坏。装置从房子内生长入院子,形成凉棚围出一个回字型的院落。并斜切剖开原来的小加建屋,形成了咖啡馆。

图片

周渐佳《意外公厕》

位于“放语空”不远处,一间公厕意外的成为村子中十分亮眼的一道景观,它由艺术家周渐佳创作。紧邻公厕的金丝楠木既是在地感的重要线索,也是“意外”感的来源。在阳光的照射下,金丝楠木投下树荫,这些深深浅浅、形态自由的投影被转译到建筑的室内、外立面和广场上,共同定义了汀塘圩村和艺术生态计划中重要的公共空间。

图片

李青《荫营影映亭》

图片

李青《荫营影映亭》摄影:田方方

在一旁的河畔,艺术家李青则选择将常见的水利泵房改造成半开放式的亭屋,供人停留驻望。人们由步廊走入亭中,由亭屋的构形和原有的窗口中看到今日的风景,产生一种时空的层叠。咫尺之间的树荫和树影、游人露营玩耍的身影和江岸美景交映一室,在围绕窗口的框形雕刻画中,游人本身成为观看的对象,构成目光在风景、人物、图像之间的回环。除了对村庄的老屋进行改造,艺术家们也从在地的文化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全新的作品,并与当地的老屋和建筑相融合,为龙游县打造出新的视觉景观。

图片

图片

倪有鱼《漫长的瞬间 龙游·神仙会》

在艺术家倪有鱼的作品,一直可以看到他对古典美学的一种青睐。此次倪有鱼到访龙游后希望能够结合自己的创作融入当地甚至赋予老房以新生,营造自然与文化的交融氛围。通过翻模制成的当地神明形象散落在村子的各个角落,融入村子的日常生活。放置于老屋内的佛龛、闪电以及匾额装置则是以传统为基础融合了现代光电技术,在废弃的老宅内营造出一个新旧时空交错的氛围。

图片

张如怡《废墟的影子》

艺术家张如怡的作品则以一座荒废坍塌的老房子作为基底结构,借助爬满墙壁的杂草和青苔,“生长”出金属质感、带着些许黯淡微光的歪扭植物形态。此植物的原形取自艺术家常年收集保存的养殖失败的植物。这种生活在干燥沙漠的植物在潮湿的都市环境中,逐渐因环境变化而变得枯萎干瘪,呈现出了一种的特殊美感。此时,耗尽水份的植物,像一件古老的遗留物和房子的现实遗迹相互辉映。这是对记忆的重现,对于不可见的被遗弃之物的再次“阅读”,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生活的碎片

当代艺术的魅力在于带给人一种独特、有趣而新颖的体验,这种细腻的感知并非凭空而生,更依赖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敏锐洞悉。在龙游,无论是自然景观、亦或者村庄里的日常瞬间都成为艺术家们的灵感来源。

图片

雷童《3,2,1,开始!》

初见艺术家雷童的作品《3,2,1,开始!》并不显眼,它由一组孩童的剪影组成,呈现在了龙游衢江畔的桥桩之上,与湖岸的景观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事实上,这些剪影正是来自生活在流域两岸村中孩童玩要的身影,在与当地风土交融的同时,亦引发了更广泛的情感共鸣,让人追溯起童年欢快的游戏时光。

图片

毕蓉蓉《闪光,飞鸟与八朵花瓣》

艺术家毕蓉蓉则选择用摄影与写生的方式采集当地风景与建筑物上的纹样,利用计算机将图像进行再编码,将生成后的新风景融入到了祠堂内部的天井与地面之中。其中天井处立面中风景是由采集图片而生成的三维图像:地面的整体纹样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宝相纹,宝相纹并不来自于某种具体的花卉,而是吸取了的大自然中的多种植物花卉的蓓蕾、叶子等素材,按照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一种想象的纹样,艺术家借由它向四周放射的能量特点将写生的当地风景植入到了其中。

图片

王子耕《秘密》摄影:陈长山

与毕蓉蓉相似,艺术家王子耕也对龙游当地的风景产生了深刻的印象。2023年夏天,他与策展人第一次来到龙游,很快便被一片布满松针与灌木,静谧的丛林景观所吸引。艺术家随后决定创作一件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在这片丛林,他共布置了三组交互作品,用四个篇章讲述一段同《赫洛与勒安得耳》共韵脚的寓言,探讨了个体间在时空维度的牵扯与宿命。

图片

王子耕《秘密》

在谈到如何创作出更符合融入在地的作品,艺术家王子耕表示,首先,作品与环境的契合很重要,其次是能否讲述一个超越环境的故事,让人最终回到对自我的共情里。王子耕随之强调,“秘密”是三组装置共同构成的寓言性作品,需要观者用身体、用感知去与作品与环境产生对话。也希望观众在观展时能够放慢节奏,用心体会,在丛林间完成一次关于情感的占卜,一次关于思念的仪式。

艺术的“盛宴”

谈到一个地域的文化,饮食文化必不可少。在“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的在地创作中,以考察、调研龙游独特饮食文化并展开的艺术创作也成为一条重要的线索。

图片

活络空间《饮食超链接》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早在2018年,策展人王懿泉在策划第二届当代戏剧双年展/深圳·福田的《乱码过失》项目时,就借用了饮食的概念。而此次在龙游,由王懿泉领衔的活络空间继续延展了饮食的概念,由它们策划的“饮食超链接”展览巧妙借用了互联网中Hyperlink(超链接)的概念,并指代饮食文化背后多重因素的广泛连接,希望能通过饮食牵引出对龙游本地的更多认识。

图片

DAYDAYDAY在地晚宴”,艺术机构:活络空间

2023年的5月,是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团队首次来到龙游,在经历了一番走访和考察后,他们对当地一处简陋破旧的民居和一家叫作“聚闲饭店”农家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此后半年,团队多次来到龙游对当地的饮食进行研究,寻找灵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作品,这些由饮食启发的创作构成了本次展览的主要内容:例如艺术家吴佳音关注到衢州是浙江省唯一吃辣的城市,她的作品根据龙游菜品中常出现的几味辣椒定制出专色,并用其“点亮”本地的生活物件;平面设计师赵佳琳探讨了城乡边界的摄影;空间设计师范纪晨对于龙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硬头狮子舞的调研。

图片

DAYDAYDAY在地晚宴”,艺术机构:活络空间

在王懿泉看来,一个好的在地性的作品很难有一个标准,因为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他希望未来有多的创意产业能进入到振兴乡村经济的发展。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也将继续以跨学科空间实践的模式用展览的形式和概念发声。

图片

织城网络《“年年发步步糕”小吃驿站》

不同于活络空间“饮食超链接”展览对龙游饮食更广泛的观察,由织城网参与改造的“年年发,步步糕”小吃驿站则是将米这一日常主食作为思考的起点。2023年5月,是织城网络团队首次来到龙游,早在此前,他们通过网络了解到龙游有“碳水天堂”之称,实地体验后发现名副其实。各种糕点、米粉和米粿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织城网络选中的场地是一座老房子,不远处是一片稻田。这让他们产生了将在龙游品尝到的小吃、食材作物以及其中蕴含的劳动智慧联系在一起的想法。在这个背景下,“劳动”代表着聚居村落的人们和他们的房子,而食材则来自刚刚经过的稻田。在面对“小吃”这个主题时,他们则选择了最具盛名的发糕。

图片

织城网络《“年年发步步糕”小吃驿站》

在实施过程中,团队逐渐与村子里的居民建立了联系。一开始,团队能感受到村民的某种不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关系开始逐渐变得融洽。当空间内的霓虹灯装置点亮后,许多当地村民陆续前来观看,场面一度十分热闹。在织城网络看来,一个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一定会带来某种异质感,正是这种异质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一个优秀的作品需要能够与观众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作品与观众已有的经验相连接,也可能是通过作品让观众与所处的场地发生联系。织城网络希望观众通过对作物、粮食和商品的重新思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发糕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与人们和土地的关系。这样的联系不仅能够让人们更加欣赏这种小吃,也能够激发人们对农村劳动和传统手工艺的尊重与关注。

图片

fiu gallery《杨爱珍本店》

在“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中,由杨爱珍本店与Fiu Gallery的跨界合作的在地快闪餐厅无疑是最为吸睛的景观之一。杨爱珍是龙游本地一位做了30年卤味并目跨界玩汽车拉力的个性老板娘,以龙游辣卤和手工小吃为主,经过30年的味道改良和沉淀,受到了许多食客的好评。此次Fiu Gallery与艺术家刘宸以及插画师koku 联合,通过公共艺术空间让艺术深入村民的生活,将村落塑造成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意的美丽家园。

在谈到这一项目的灵感来源时,Fiu Gallery负责人表示,项目改造的是杨爱珍女士的老屋,因此想把建筑外立面作为本次项目的核心视觉焦点,运用易于抓眼球的“孟菲斯风格”,一下抓住游客及村民们的眼球。同时提炼和融合了杨爱珍的个人经历与品牌核心价值,将这些丰富的内容以独特的“图像语言”呈现,使之转化为富有创意且易于为大众所理解的视觉图形。让观者在欣赏建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杨爱珍的故事与品牌所传递的内涵。

图片

fiu gallery《杨爱珍本店》

Fiu Gallery同时分享了在实施此次项目中一系列难忘有趣的回忆。尤其是在创作堂食区的时,他们邀请了小朋友们一起参与改造,用鸭兔卤味的元素进行插画创作,将桌面涂鸦成了超有趣的样子。并且这些桌椅们都来自于杨爱珍女士的“古董”桌椅,韵味十足。同时,根据品牌的历史/事件/时间等元素进行的墙绘创作,将杨爱珍女士在拉力赛中的精彩经历融入其中,使得整个室内区域成为了一个充满故事和活力的艺术空间。

在Fiu Gallery看来,一个好的在地性的作品首先需要具有艺术性和美学价值,不仅是功能性的装饰,更应该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并且需要与环境相契合,不会突兀地破坏原有的景观或氛围,而是与之和谐共存。其次应该与当地社区的文化、历史或价值观有所联系,能够引发共鸣或情感共鸣,增强社区认同感。同时作品可以鼓励观众参与其中,使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最后作品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应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作品本身最好是能够维持较久的时间,不易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破坏。

Fiu Gallery相信,“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通过将当代艺术作品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将为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体验。此外,艺术与商业相结合,也有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龙游经济带来一定增长。而“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作为地方重要文化品牌,也将为龙游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艺术商业 

热点排行